再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太监王振的野望 土木堡之变

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,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。

一个太监的野望:打仗

1449年7月,明朝塞外城堡,接连失陷。明军几经接战,前线败报频传,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则认为“边鄙之事,自古有之”,只要“将士用命,必可图胜”,朝廷应以守为主,劝谏英宗“不必亲御六师,以临塞下”。掌印太监王振与英宗于震惊之余居然热血沸腾,以为“以大明的天威和天子的感召,定能顷刻之间将也先击败”。

王振想要亲征,可是作为太监他又无权调集军队,只有把皇帝朱祁镇给搬出来了。短短五天时间,王振集结了二十万大军。包括最精锐的军师三大营,然后就宣布了天子要御驾亲征。兵家有云,兵马未动粮草先行。朱棣出征蒙古,光粮草就准备了好几个月。而王振用了多久?不到五天。不过也能理解,王振作为太监,他哪里知道打仗怎么打呢?他以为打仗是靠人头数打赢的,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管。人多比吃饭可能会赢,但是在战场上,那肯定不会了。
短短几天时间,王振就幻想着美好的未来,能够凯旋而归,实现美梦,不会打不过提头来见,只会出人头地,出将入相。
 
王振做的第一件军事:旅游
朱棣远征之时,会征用大量的民工、牛马车辆,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,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。
此外,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,住宿问题,粮食从哪里来,还能坚持多少天。
此外,还有——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、地形、下雨还是不下雨,河水会不会涨,山路会不会塞,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,士气会不会下降,会不会造反,你的上级(如果有的话)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,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。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,装备好不好,士兵训练水平如何,敌人指挥官的素质如何,敌人的装备如何,敌人的战术是什么,你的心里承受能力有多大,打了败仗怎么撤退,打了胜仗能否追击,等等。……你以为打仗是很简单的旅游吗?
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武随意切换,军事如此缜密的人。而王振,当然也不是。司礼监王振,掌管二十万人的统帅(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)。后果可想而知,也不堪设想。
半个月后,王振和20万大军抵达大同。
亲眼目睹了大同的惨状,这才从美梦中醒来。死里逃生的郭靖告诉王振,瓦剌的奇兵异常精锐。
如果这时候王振能够看清形势,稳定军心,鼓舞士气,这场仗还能继续打下去。
毕竟王振带了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,可惜他又开始作妖了。
他就去忽悠皇帝朱祁镇,说瓦剌奇兵太恐怖,还是赶紧撤回去了。
如果这时候王振能够安全撤退也是可以的,起码这时候瓦剌还没有摸清他们的底细,未尝不是一种选择。

王振做的第二件军事:权威
王振害怕敌军瓦剌的势力,就怂恿皇帝回京。
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拿下秦国都城咸阳后,有人劝他定都关中。
但项羽说,衣绣夜行,谁知者也?
意思就是,你如果穿着一身绫罗绸缎,谁又会看得见你的富贵繁荣呢?
所以有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。
自古暴发户的心态或许就是这样,王振也是死在了这条道上。
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,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,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爱炫耀。
王振的家在蔚县,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,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,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?
王振的目的很简单,
简言之就是:装X。
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,当年那个穷学官,现在出人头地了!
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连皇帝都到我家来做客,多有面子!
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,20万大军于是调转方向,向蔚县出发。就在快到的时候,他又作了。
事实上,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,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,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。
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,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。
可是八月三日,大军开始前行,但行进仅五十里,队伍突然又停了下来。
然后接到命令,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,回到大同,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。
什么原因呢?王振有正当的高尚理由——
“秋收在即,大军路过蔚县,必会践踏庄稼,现命大军转向,以免扰民。”
王振保住了家乡的庄稼,就又选择了原路返回。这不就是王振为了炫耀权利通天,作威作福么?
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,显示了自己的权威。
当然,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。
 
王振做的第三件军事:突围
天降大雨,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,士气极其低落,怨气冲天。
八月十日,经过艰难跋涉,军队到达宣府,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,大家都松了一口气。
但就在此时,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:
经过数次试探,他已明白:只要发动攻击,必能消灭这支明军。
明军五万人用了全军覆没的代价,为主力军争取了3天的时间,还差25里明军就能赶到军事重镇怀来。
这时候王振又说了,要求大军停止前进。
他的理由是,我还有一千多辆马车还没到,大军停止前进,原地待命。所有人都知道王振是蠢货,可是皇帝不相信啊。
听说明军又停了下来,也先喜出望外趁夜色就攻击了过来。
幸好一线将领指导有方,明军结成了紧密队形,还构筑了营垒,准备长期作战。可是土木堡地势较高,水源上不来,将士们又饥又渴,忍耐力已经到达了极限。
就在这时候,王振又干出了人生最后一件蠢事。
他命令将士们停止构筑营垒,立即突围。本来将士们的忍耐到达了极限,上头还下命令,这不是大家各跑各的,逃命去吗?
果不其然,士兵四散溃逃,明军溃不成军。瓦剌奇兵趁乱打入,一网打尽。十几万明军全军覆没。就连皇帝朱祁镇也成为了俘虏。
这时候的王振也在明军的逃跑中,一同逃跑。
樊忠将军拦住了王振,樊忠走上前,拿起手中的铁锤子,一把向王振脑袋砸了过去。
樊忠大锤落下去的时候,说出了那句酣畅淋漓的话,“吾为天下诛此贼!”

土木堡之变,英宗被俘,明军20万军队被击溃,王振终恶有恶报死于乱军之中,从征的数十位文武大臣几乎全部战死沙场。消息传到北京,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。后来,皇太后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。都御使陈镒面奏郕王,历数王振之罪,他们满怀悲愤地说:“王振罪不容诛,死有余辜。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,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。”说罢,跪地不起。这时,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,喝逐群臣。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,怒不可遏,上前一把抓住马顺,拳打脚踢,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。愤怒的人们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、宦官毛贵和王长随。接着,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,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,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,并籍没王振家产。

⚠️令人惊讶的史实,并非演义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作者当年明月写道: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,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,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,实在是天下少有。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,我已经无话可说,抛开他的恶行,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,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,为万人唾骂;
⚠️引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及有关介绍文章,略作修订调整;
⚠️文中图片均使用 AI MidJourney 即时制成。

發佈留言